16年后,我终于看懂了《奋斗》

来源:人气:161更新:2024-06-18 04:25:48

“80后加班对领导唯唯诺诺,90后在摸鱼装模作样,00后重拳出击整顿职场。”

刚刚过去的毕业季中,这句网络流行语颇为走红,其中透露出2个信息:出生于千禧年的00后,正在被视作年轻桀骜、富有个性的职场反抗者。

而曾经同样张狂叛逆的80后,如今已是无奈顺从的“懦弱”中年。无论摸鱼躺平,还是拯救职场,都是年轻人在用不同方式来抵抗工作对自身的侵蚀。打工人苦职场内卷太久,如今甚至没有谁再提“奋斗”这个词。

最近,我重温16年前的老剧《奋斗》时,竟有恍如隔世之感:主角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模样,在如今看来是如此陌生。

80后为何从舆论里的“叛逆青年”变为“顺从中年”?90、00后年轻人又为何普遍丧失奋斗的动力?

或许,你能从这部老剧里找到答案。

什么是“奋斗”?

2023年,距离《奋斗》首播已经过去整整十六年。

提起这部剧,你的脑海中多半会想到男主角陆涛与两任女友夏琳、米莱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亦或是他徘徊在穷爸爸富爸爸间的“凡尔赛”式挣扎。

单看这个32集的故事,设定其实很简单:6个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青年男女,经历不同的情感纠葛与事业走向,有激情,有叛逆,也有迷茫,最终各自获得了成长。

故事以男孩陆涛作为第一主线,他家境普通,自幼被生父弃养,常常感到对未来迷茫,大学毕业后,他才知道生父徐志森如今已经是地产大亨。他既不认可生父极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态度,也不认可继父陆亚迅为人严肃古板,徘徊在两个父亲和两种处世之道间。

夏琳是陆涛的女朋友,漂亮,自尊心强,个性独立。

米莱是陆涛的前女友,家境富裕,坚定不移地爱慕陆涛,即使受到男友和好友的双重背叛,也要守护自己的爱情。

向南和杨晓芸,没有太大事业志向,闪恋闪婚,婚后争执不断。

华子最务实,为人耿直,一心想当有钱人,从倒二手车到开理发店、餐厅,生意做得红红火火。6个青年,代表着6种出身、性格和经历截然不同的80后。

故事第一集,从一场葬礼开始。死者是陆涛的大学同窗高强,他因考试作弊被老师当场逮住,没能顺利毕业。

在艰难的求职环境和父母施加的高压下,被逼急了的高强,从阳台上纵身一跃。

高强的死,让主角团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关于未来的问题,他们站在遗体前,陆涛悲伤地说:“你的死突然提醒我,生命原来是这么的脆弱,死亡和我们这么接近。我要回去好好想想,什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

迷惘的都市青年,在影视作品中并不少见。仅导演赵宝刚,就拍过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而《奋斗》是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受欢迎的一部。

充满迷惘的青年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有没有价值,他们对自己对生活都产生了怀疑,观众和剧中人产生了强烈的共情。

这也是《奋斗》之所以能在16年后依然被反复谈论的原因,它记录并放大了80后的这种迷惘。

80后一代出生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年代,新道德观念的冲击、物质基础的丰富与跃迁机会的多样,让80后的人生追求迥异于上一代人,他们在爱情事业间挣扎,在理想现实间对撞。

图源豆瓣

故事发生在2006-2007年,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到处充斥着“应届大学生入行月薪低至千元”“毕业生零起薪”的新闻报道。

主角们也因此遭受了就业问题:高强求职受挫、夏琳从高校毕业,只能找到夜总会模特、唱片公司打杂工作。

图源光明新闻

每个青年在毕业时都拥有远大抱负,被撞得头破血流后发现,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满地似乎都是求职机会,却没有一个适合自己。

陆涛母子被徐志森抛弃多年,再次相遇后,生父徐志森的问题一针见血:“你未来想做什么?”

陆涛答,“我觉得只要我愿意,什么都能做。”

他的梦想是建立艺术家村,盖大大的玻璃迷宫,把全北京的艺术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

多么理想主义的愿望啊,而当时的陆涛,连一份正式工作都没有。

徐志森笑了笑,“很好的理想,很坏的现实”。陆涛代表了当时不少80后的想法,他们不屑进入一成不变的体制内,眼见父辈白手起家完成财富积累,自己也想打拼出一番事业。

最红的时候,《奋斗》影响了全中国的80后年轻人,男孩们学陆涛立起polo衫领子,女孩们学夏琳穿吊带。

与此同时,这部剧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除去复杂的三角关系外,首当其冲的质疑是:整部剧中,似乎只有华子一个人在奋斗。

陆涛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总靠生父徐志森和爱慕者米莱为他买单。米莱像个“恋爱脑”,夏琳自称独立女性,却为了男人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向南和杨晓芸,胸无大志,整天为些鸡毛蒜皮争吵。

部分观众不理解,剧名是《奋斗》,为什么每个人都在做与奋斗不相干的事情。

编剧石康解释,每一代人对奋斗的理解不同,“以往说到奋斗就是艰苦奋斗,对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很沉重。但是,并不是只有艰苦中的奋斗才叫奋斗。奋斗可以是快乐的,可以是充满激情的。”

在《奋斗》热播的年代,“青春”本身,似乎就该等于“奋斗”。

80后的青春乌托邦

奋斗一词的字面含义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从这个层面看,每个角色都在为各自的目标而前进。他们对未来充满迷茫,但同时又充满美好的希望。

所有年轻人住在名为“心碎乌托邦”的合租loft,无论贫困或富有,这个等分的空间,为中国观众们首次提供了“好友同居”生活模式的想象。

“乌托邦”原意是理想之地,心碎乌托邦,是指让受过伤的人暂时栖息的家园。而《奋斗》本身,也像是献给80后的青春乌托邦。

有人在回忆这部剧时说道,自己足足看了20遍,视陆涛为偶像,连创业项目都是以心碎乌托邦为原型。

在心碎乌托邦里,人们热热闹闹地搬来,陆陆续续地搬走。或迷茫或桀骜的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对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学者朱瑶称,《奋斗》对80后强烈的自我意识诠释得淋漓尽致,“剧中人物都在以‘我’的身份说话,这种‘我’的存在,不是通常的‘客我’,而是80后的‘自我’的赤裸裸表达。“

陆涛和夏琳是一类人,聪明骄傲,不注重物质生活,更注重理想主义与自我实现,对彼此一见钟情。

在陆涛认回生父后,“又穷又漂亮又有志气”的夏琳意识到两人的差距,夹杂着抢了米莱男友的愧疚,最终决定离开陆涛。

她没有哭闹,也没有质问,而是去巴黎深造服装设计,继续完成自己的梦想。

陆涛最初对自己贫穷的家庭表现出了强烈的叛逆,认为财富凌驾于一切之上,陆母称,儿子徐涛像极了当年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前夫徐志森。

父子相认以后,陆涛迷失过,动摇过,但他最终又觉得,自己不想成为第二个徐志森,为了成功,什么都可以放弃。

至于全剧的“恋爱脑”担当米莱,坚定不移地爱慕与追随陆涛,痛苦于“为什么生来什么都有,就是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

但最终,米莱也找到了自我,她重新审视自己,意识到不仅追求爱是勇气,放弃爱也是一种勇气。

向南和杨晓芸这一对,看上去最不成熟,相识第一天决定恋爱,从家里偷户口本闪婚,婚姻生活中,杨晓芸嫌向南不上进,向南厌倦杨晓芸太任性。

但在经历了离婚流产等一系列事件后,不着调的向南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任性的杨晓芸也试图去理解,家庭责任属于双方,不能全部依靠伴侣。

还有华子的女朋友,北漂女孩露露,她看似虚荣,其实是年轻一辈中最清醒的人。她的梦想始终没变,将母亲和弟弟接到北京,一家人团聚过上好日子。

为了留在北京,她在剧情前期与华子共同开店,同样为了留在北京,她背叛华子,选择了他的好友光头结婚。

新婚当晚,趁光头睡着,露露蹑手蹑脚地走进另一个房间,她独自跪在月光下,坦白自己依然爱着华子。但她明白,“爱情是奢侈品,我不能贪得无厌什么都要。”

露露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治好了弟弟的耳朵,也将一家人接到北京团聚。所有人都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伴,发现了对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事物,这已然足够。

“奋斗”的情绪,正在消失

《奋斗》的题眼,并非众人如何奋斗,而是他们为了什么而奋斗

陆涛的亲生父亲徐志森,最符合“奋斗”主题,他有着典型的60后富豪发家史,白手起家,为了出人头地,抛家弃子远赴大洋彼岸,伤害过他爱的人,也伤害过爱他的人。

从商多年,徐志森忙于和同行厮杀,将商业利益最大化,一刻都不曾停歇。故事的末尾,他身患重病,身边只有下属照顾,唯一的儿子却不想与他为伍。

他得到了财富,也付出了代价。在儿子眼里,他只是一个可怜的无家可归的人。

走到人生终途,徐志森拉着前妻的手,“如果这次能缓过来,我还要找陆涛,我要让他回来。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永远不要分开。”

徐志森最终发现,没有了家人陪伴,胜利果实无人分享,多大成就也只是虚妄。

回想当初,徐志森之所以能够如此勤勉地奋斗一生,并想将儿子变成和自己同样的人,或许是因为,他看到了奋斗的成果,收获了金钱、地位以及别人的尊重。

这条路虽然辛苦,却永远不必向他人低头。于是,他想改变陆涛,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他多次教育陆涛,“人人都会开快车,重要的是要能刹住车”。

劝儿子别将爱情看得太重,“感情世界没有投资回报率,没有价值”。但他从来没能真正地改变过陆涛。

《奋斗》结尾,留给陆涛一个终极选择,成为理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

现实主义意味着继承父亲的家产,重复徐志森当年走的老路;理想主义则代表着他回归属于陆涛的平凡生活,告别所有的名利诱惑,从头开始奋斗。

陆涛的答案我们都知道,他陪夏琳去法国完成深造,毫无牵挂地放弃了父亲的所有财产,选择自己奋斗。

“我是陆涛,我的梦想就是做一个简单而诚实的人。我喜欢设计我就做设计,我爱夏琳我就跟她结婚,我有朋友我就会经常跟他们在一起……我没有野心不想控制谁,我也讨厌与人斗争,我就喜欢我现在的生活,这是我的奋斗所得。”

陆涛这段话曾经感动了很多人,他的选择代表着理想主义的胜利,也说出了21世纪开端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物质诱惑时内心的自我和解。

时过境迁,我们很难说这个选择是对是错,但在如今看来,这种理想主义早已变得悬浮。

他在剧中共放弃过2次财富,第一次是将手里的2000万,全部投进自己想完成的地产项目里;第二次,他直接放弃了全部家产,以及父亲的人脉和经验。

陆涛之所以有勇气放弃一切,其实是因为他太自信,他相信就算只靠自己,也迟早能改变命运,缩小阶级差异。

这一点,陆涛相信,80后这一代人也曾坚信不疑。那些年,有太多80后作家、80后新贵崭露头角,随处可见辍学创业年少成名的财富神话。

而在16年后的今天,00后进入职场,兢兢业业打工,勤勤恳恳内卷,却渐渐发现,改变命运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即使努力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得只是老板的梦想。

“奋斗”不再是年轻一代的关键词,“躺平”却大当其道,这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

与其讨论00后为何在职场重拳出击,不如想想,如果努力必定有收获,奋斗也能得到来自世界的正向反馈,谁又会在乎那多几小时的加班呢。

我不禁好奇,16年后,陆涛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吗?又会让自己的孩子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或许也只有“中年陆涛”们才知道。


Copyright © 201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