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229更新:2024-06-18 04:25:48
想象一下。
你是个美国人。
你和你的韩国女友结婚了。
你老婆的初恋男友突然要来找她。
你们三个人在酒吧里见面,吃饭,聊天。
聊着聊着,你老婆和她初恋突然开始用韩语聊天,相谈甚欢。
你当然插不上话,你好像被忘了。
这场景,难受吗?难受就对了——
「过往人生」
Past Lives
2023.6.2.美国
一鸣惊人的爆款
这是韩裔加拿大导演,席琳·宋,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
影片改编自导演的亲身经历。
12岁时,她跟着父母由韩国移民到了加拿大。
后来又因为事业,和同为作家的丈夫定居在纽约,成了一名戏剧导演。
和片中女主的经历几乎一毛一样。
不过,最重要的相似点,还是在于开头的场景。
同样是青梅竹马来到纽约度假。
她带着丈夫和他一起在酒吧聊天,猛然间发现,她成了两人的翻译。
导演敏锐地意识到了,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连接两种文化的一座桥梁。
加以润色之后,她将这种感觉扩展成了一部长片。
影片于2023年1月份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时,便收获了如潮好评。
后面更是入选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名单,也是下一届奥斯卡的热门人选。
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好的爱情片。
我的评价是,没毛病。
久别重逢
先来说说故事。
你的韩国老婆叫娜英。
她的青梅竹马叫海成。
两人住的地方很近,放学后经常一起回家。
两人的学习成绩也都很好,总是包揽一二名,最为经典的两小无猜关系。
不过,两人的性格差异倒是挺大。
海成内敛传统,娜英则好强开朗。
有次考试,娜英被海成超过,只拿了第二名,就哭得不行。
因为娜英的父母即将移民加拿大,她也马上就要跟着离开韩国。
顺便还改了个英文名,叫诺拉(下文均采用此称呼)。
诺拉倒是挺开心,觉得自己出国深造后,有机会圆自己的诺贝尔文学梦。
只有海成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分别,显得有些懵逼。
转眼已是十二年后。
某天,和母亲偶然聊起童年生活时,诺拉想起了儿时的这位玩伴。
兴起之下,上网搜了搜,发现海成竟然一直都在试图联系她,于是给他留了言。
一段时隔十二年的异地恋便就此重启。
恋爱的过程总是甜蜜的。
虽然两人天各一方,时差几乎颠倒。
但两人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卡着点视频聊天。
诺拉甚至还为此重新捡起了已经不怎么说的韩语。
但,激情总会褪去,现实总会浮现。
情比金坚的初恋,也不例外。
总有两人思念对方,对方却无法回应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随着感情的增进,想跟对方见面的欲望也越来越强。
然而现实是,双方在各自的定居地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梦想、朋友。
诺拉不可能回到首尔,海成也不可能定居在纽约。
尤其是诺拉。
想到自己现在的情形,她才如梦初醒——
自己移民两次才来到纽约,追寻自己的梦想。
但自己现在竟然盯着去首尔的机票发呆,差点让爱情的冲动压过了梦想。
这个选择很难做,但诺拉最终还是选择了放下这段恋情。
嘴上说着暂时分开,忙各自的事业。
其实也就是比较委婉地提出了分手。
不久后,诺拉如愿参加了自己心心念的作家驻留计划。
在那里,她认识了同为作家的男友,后面的事情便也水到渠成。
为了省房租,两人同居,为了拿绿卡,两人结婚。
而前往上海交换学习的海成,也有了自己的新欢。
生活如流,涓涓向前。
转眼间,又是十二年倏然而过。
本以为这段感情就要这么埋藏在记忆深处。
不成想,海成却突然兑现了十二年前的诺言,要来纽约度假。
而诺拉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些慌。
真度假?还是以此为名,想要和她再续前缘?
另一边,海成的心里其实也没底。
他甚至都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见诺拉一面。
在双方各自忐忑的心境下,这段初恋也迎来了最终的考验......
三次告别
不得不说,A24的眼光确实毒辣。
虽然是初执导筒,但导演所表现出来的沉稳成熟,几乎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选手。
戏外的,比如帮助演员表演方面——
很多导演大概都会为了让诺拉和海成之间有化学反应,让两人提前接触。
席琳·宋却故意让两人在前期没有身体上的接触,也让海成和诺拉老公没有见过面。
所以,几位演员在初次见面,初次拥抱时的局促,尴尬,并不完全是演的。
所以,那种细致入微的精准感,才会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戏内的,单就说一个很小的镜头设计——
诺拉和海成在纽约初见,两人乘坐地铁。
透过车厢连接处的摇动,导演设计了一个诺拉缓缓与海成同框的镜头调度。
什么都不用说,我们就能体会到两位角色之间的情绪流动。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场景,却被导演非常巧妙地化为了己用。
整部电影里,这种巧思几乎随处可见。
却又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始终为故事和人物服务。
只能说,导演的镜头感以及节奏感,实在是太好了。
不少网友说这部片子像前段时间爆火的《晒后假日》,不是没有道理。
一方面,两部片子的镜头基本都是紧贴角色,关注他们的内心情绪。
《晒后假日》
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亲身经历改编——
角色以及角色之间,那些很细微的情感表达,都被导演抓得很准。
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时候,也毫不做作,真诚而自然。
而这,就要说到影片的故事方面了。
这当然算是一个爱情故事,讲述久别重逢的初恋,最终未能团圆。
但本片好的地方在于,它将初恋故事,很好地与移民的身份认同结合了起来。
归结到咱们的主角诺拉身上,也就是讲述她如何找回并好好告别过去的故事。
整个故事其实就是由三次告别组成。
第一次,两人尚且年少,什么都不懂。
海成照旧是沉默寡言,不知道该说什么,只留下了一句“再见”。
诺拉则一心只知道追寻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梦。
她并不知道,此一别,有可能是永远。
第二次,两人重逢,却要面临艰难的抉择。
海成本就是个安于现状的人,没考虑,或者不自觉地在回避这件事。
而更为纠结,也更为主动的诺拉,最终选择了抛下过去。
所以,两人的分别,比起第一次来,有着更为明显的不快。
而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
当诺拉见到海成,她才知道,那个十二岁的女孩从未消失。
导演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来表明这种感觉——
诺拉说梦话的时候,只会说韩语。
非常具有诗意,却又极具现实感的隐喻。
那些过往,并不会因为诺拉主动抛弃而消失。
当海成出现在她面前,那些因为童年时期而形成的习惯和记忆也随之苏醒。
她会突然想吃鸡翅,她会和海成一起坐游轮去看自由女神像。
而她与老公定居纽约多年,却从未一起看过。
她以为那些过往,是阻止自己往前走的障碍。
所以当年重新联系上时,她才因为害怕,而选择了主动放下。
换言之,抛下了过去的自己,那个十二岁的小女孩。
殊不知,正是因为那些过往,自己才来到了纽约,勇敢追梦。
当海成问她“你现在想拿什么奖?”
二十四年前,她的回答是诺贝尔文学奖,十二年前,她的回答是普利策奖。
如今,她的回答却是“我最近没想这些事了”。
当海成继续追问她,如今身为戏剧家的她,才回答道,“托尼奖”。
海成当然是初恋,但他其实更代表着诺拉主动抛弃的“过往人生”。
另一边,对于海成来说,他只是想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
十二年前的重逢,让他看见了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并未消失。
所以他会在某些时候幻想,如果当年她回来,或者他前去,会不会不一样。
而当他看到诺拉的时候,才明白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重逢。
他从始至终所爱的,都是那个得了第二名会哭的要强女孩。
而这样的诺拉,注定会离开。
影片名叫《过往人生》,源自于我们很熟悉的“因缘”。
前世有过羁绊,今生才能得以相见。
而十二岁的初恋回忆,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诺拉和海成的前世。
假期结束,两人告别,海成回头喊了一声诺拉。
画面瞬间回到了二十四年前,海成对诺拉说再见时的场景。
不过,在闪回里,导演故意将时间从白天换成了夜晚。
导演是在说,这两个孩子,被关在了黑暗之中,长达几十年。
而当两人终于能好好告别的时候,便也是他们重见光明之时。
你的前世,你的今生,都不能代表你。
它们合在一起,才构成了更完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