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973更新:2024-06-18 04:26:06
从2015年《大圣归来》刷新国人对中国动画的期待开始,大家渐渐习惯把每一部新作品的问世当作衡量中国动画水平的标杆。在今年的春节档中,《深海》是一部较有争议性的影片,有人看完泪目,有人觉得无趣。这部田晓鹏导演七年磨一剑而成的作品中,有怎样的亮点和遗憾呢?
细节:设计扎实传递饱满的情感
《深海》首先值得称赞的便是精益求精的特效技术。无论是海中水母带来的波动,还是阳光下海獭的毛发的抖动,都被做到无一遗漏,精致耐看。深海世界的瑰丽和角色形象的可爱被充分展现。
这个故事之所以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离不开各个细节的高完成度。在片中我们看到主角有着一张没什么网感甚至不太好看的脸,呈现出非常真实细腻的皮肤质感和动作起伏。
因而对于参宿这样不善表达自我的主角,无需台词或大开大合的动作,观众也能充分感知她微小的心理变化,并注视着她的脸庞一点点加深代入感。
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段落是在南河去世后,病床上的参宿不断地伸手抓被单想冲回去。薄而难破的一层灰色、女孩挣扎的指尖,使那份撕心裂肺的痛极具感染力。在参宿抱住南河的瞬间,不舍的情绪也从用力拱起的关节处流露无遗。
在介绍幕后的纪录片中,《深海》主创团队表示他们反复研究手各个关节的角度,以找到那种“用力抓”的感觉。这次《深海》的实践再次验证了细节上的用心确实可以传递给观众。
影片另一个做得不错的方面就是分镜流畅,对空间转换的把控自如。比如在揭示一切皆幻梦后,影片用一层被单作为鬼门关的阻隔,表现参宿难以抵达对方的困境;
参宿趴睡着中再次被内心的恐惧纠缠时,从她的不安情绪被逐渐放大,到追忆南河在水中救她的场景,再到梦醒回到船内空间,整体衔接一气呵成,恰好还原出做梦的惊醒之感。
叙事中的铺垫也基本到位,如南河溺水的特写画面,最初虽只给人虚惊一场的印象,却又多次无厘头地复现,一点点埋下了不安的种子,为最后揭示世界观的一刻铺好悲壮的底色。
《深海》在画面细节与叙事节奏的完成度,反映出目前中国动画已经可以达到一个较为成熟的工业化水准。七年磨一剑中《深海》的主创团队下了不少功夫。当然以上也是一个好作品的基本功,更让人期待的还是《深海》对中国动画在思维层面的创新。
画风:中国特色实现之难
《深海》致力于打造独特的美术风格,以阐释中国动画的魅力,自几年前一张概念图问世后,这部作品被大众期待多年。看如今的成果,可以说《深海》的画风确实美得震撼人心。美则美矣,但让人看完仍有所遗憾。
影片中大片绚丽的色彩让人几乎要迷失在这个海底世界之中。尤其到达“深海之眼”后,全景镜头中层层斑斓的漩涡展现出深海世界之宏伟,确实达到了极佳的视觉效果。为了表现国画注重写意的气质,《深海》团队还开发了粒子水墨技术呈现飘逸之感。
不过中国人追求的“写意”可能不仅是在具体造型上有飘逸灵动之感,还需要在整体的叙事风格方面对中国美学思维有所诠释。不同民族的美术风格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看待世界的哲学观作为支撑。这或许是发展国风动画中最有潜力的领域。
而在本片各种海底历险的场景中,色彩和音乐都铺得非常满,密集度堪比好莱坞灾难大片,从中难以见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气质。而在深海景观中展现出的眩晕和破碎感,也由于这样密集的表达加强了观影的不适感。
当然这种随着海浪晃动迷离、事件进展碎片化的风格,也可以理解为要呼应片尾“一切都是走马灯”的设定,需要观众耐心看到最后才能明白缘由。
不过再吹毛求疵一下,如果能在片中进一步做好观感的平衡,融入中国哲思的特色,那无疑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如果深海奇景中的色彩和体积感,是为了匹配梦境的质感,那么片中船屋的造型设定,在创新纬度上还是令人不够满意,看后难免给人一种参宿果然和我们一样都是看宫崎骏动画长大的孩子的感觉。
即使过了百年人类搭建的潜艇城堡看起来都大同小异,动画里把深海饭店设计成这模样也算不上出彩,尤其对于一个展现异世界的动画作品而言,这是十分可惜的。动画最吸引我们的,不正是它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吗?
《深海》在技术层面确实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为寻创新反复实验直到发展出一项新技术,这份精神足以鼓舞中国动画工作者继续探索下去。不过遗憾的是,这些从未见过的画面中依旧带着些许似曾相识的痕迹。如何创新中国动画,目前还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有待我们上下而求索之。
叙事:要落泪时因一句台词破功
在绚丽的画风之外,《深海》打动人心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表里两层故事的互文。虽然这样的手法不少故事都用过,但当我们在本片最后发现,这场五彩斑斓的海洋之旅都是一个孩子对残酷现实的美化时,还是会被戳到泪点。
原来一个被现实困扰而不善表达的孩子是这样处理那些她不愿接受的信息的。在主角醒来终要告别之刻,她的挣扎能给观众带来极强的代入感。那些感到自己被在意的宝贵时刻被浓缩,巧妙地安抚着不得不面对现实灰暗的观众。
喜欢《深海》的一点在于,它没把“发现生活之美”这样的必然结局拍成十分圆满热闹的局面。参宿得到成长的同时带着不可挽回的失去感,最后留给她的是一个需要不断慢慢消化接受的局面,因而这个故事的落点是发现大于完成。影片编织一个可爱的梦境来讲述一个心灵内耗的孩子开始与世界和解,这个所谓正能量的转变在故事中还是做到了自洽。
但可惜片中意在点题的台词却给情绪的传达和思绪的升华打了折扣。尤其是最后高潮段落的几处台词非常直给。在参宿告别南河时,观众的情绪已经被前面揭示性回忆片段调动得达到峰值,最后却听到南河输出口号式的啰嗦,还篇幅不小。
本来我们看着结下羁绊的二人,已感受到浓厚的惜别之情,参宿内心产生的微妙转变在此前的历险中也有迹可循。南河对参宿的成功开导,并没有在说教式的话语中得到多么有力的佐证。抑郁症患者如何解开心结,本就不好被简单定义。道理谁都知道,但就是很难说服自己的内心做到。
“希望以后你的笑都是发自内心的”、“灰暗的现实中总有一份光亮”这样的话所产生的力量,还不如南河一回头在玻璃上勾的一抹微笑那样刚刚好。
其实南河在溺水时念的那句“坚持”,更能清晰地展示出南河的影响如何在参宿的心中发芽。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参宿那震撼的表情中还带着迷惑。
她先目睹了有人用“行动”演绎了这个“概念”,后来再一次次回味这份震撼,在梦呓时重复这二字提醒自己,很像一般孩子在感到害怕时通过回忆母亲来安慰自我的做法。有了从模仿到内化的过程,于是“学会坚持”这样的设定能融入参宿的人物弧光中。
除了台词,《深海》的故事设定本身也带有争议。比如一家三口过生日、被后弟抢东西等桥段被认为落入了俗套。其实所谓故事的创新,也不是说一定要用不同寻常、无人见过的设定,而是舍弃借用套路化的表达,在观察生活细节后收集独一无二的体验,由此给观众带去感动。
比如拍母女情深,本可以有很多种切入点,因为每一对母女都各有不同的心有灵犀的方式,而本片中选择让孩子在一个经典的吹生日蜡烛场景中大喊出“想和妈妈永远在一起”,大概是最不容易出错又最偷懒的拍法。
所以此次影片在叙事上的不足还不全是题材选择的锅,只能说想拍家庭的《深海》在表现家人之间的亲密和疏离方面所下的功夫还不深。
在作品中讲原生家庭创伤,本身并不一定是让人反感的事,笔者反倒觉得在拥有大制作的资源后,《深海》团队依旧选择讲一个走内心的个人成长向故事,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与不在意自己的世界达成和解是多少人的希望呀。如果把这个普世的题材讲好了,其实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而这就要求影片的叙事有沉稳而细腻的功夫,对司空常见的家庭现象有独到的感受力,做到这一点正是提倡创新的应有之义。
在《深海》的故事中,参宿的遗憾是一场美梦醒来终要面对灰暗的世界。而观影的遗憾在于,我们在《深海》中看到了一些求新的尝试中还是夹着落入窠臼的表达。
难以否定的是,《深海》依旧是一部充满诚意也不乏可看性的作品,在饱满的细节和流畅的分镜中,能与参宿处境共鸣的观众很容易被戳到泪点。田晓鹏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国产动画的实力。
目前对《深海》的差评一定程度上也源自《大圣归来》后人们对田晓鹏导演产生的高期待。其实近年来中国动画经发展达到一定的工业化水准后,除画面技术之外,还可以有更大的野心。
看完《深海》的感受是复杂的。笔者确实被它打动过,在听到参宿在鬼门关呐喊时不禁潸然泪下,在发现海中水纹的细节时感到惊喜,但仍不想温和地略过那些观影中觉得不满和遗憾的地方,期许着能在国产动画中看到更多突破思维定势的尝试。毕竟对于动画能实现多少可能性,还是不想轻易地说够了。